公司最近计划将设计师们独立出来,成立 UED。独立部门之后,大家讨论最多的,则是在不依赖产品部门的情况下,如何体现设计的价值。
咋一听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但在不同的公司文化、业务下,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被重新思考和解决。
不要喊口号
设计师们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,反复提到 Design Thinking、设计驱动等字眼,我个人认为都太像口号。
喊口号不具备可操作性,打完鸡血之后仍然一脸懵逼,不知从何下手。我们不需要口号,我们需要的是「操作手册」。
动之以情不奏效,必须晓之以理
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本身并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可重复实践的工作方法。如果周围的合作伙伴认为用户体验设计是抽象的、感性的,那么「动之以情」往往只会遭来背后的白眼。
与其苦口婆说的念叨「我们是从用户角度出发的,用户真正的需求是xxx,这样的设计更符合用户心智模型」(依托于大家有相同的知识背景才能达成的共识),还不如以「具体的设计方法指导我们做选择,以线上数据论证我们的设计」。
越是 UXD-unfriendly 的工作环境,越应该注重方法和结果,而非「意识层面的影响」。
往后走
如果我们把 UXD 分为三段,以用户为中心的调研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、以用户为中心的测试。那么对于 B2B 的 SaaS,UED 更能发挥价值的,可能在后面两段。
越往前肯定越好,这个道理我们都很懂,这也是最高理想,但迫于工作运作模式,我认为后两点是设计团队可发力的突破点。
·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
设计团队的交付物可能仅仅是线框、视觉、动效等等,但其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范围,应该拓展到这个用户的所有可体验到的流程中。
这不是对能力的要求,这是对职责的要求。每个设计师(不管 junior 还是 senior)都按照这个方法去工作。
可实施的方法有:体验大图
每次新需求来的时候,以最宏观的视角看待需求本身,同时又是绝对的用户视角。
· 以用户为中心的测试
这应该算是 UED 最在行的了,但少有公司设有用户研究人员,也少有公司愿意花时间做发布前用户测试。我不是理想主义,我非常理解公司的利益关注点。
所以「单纯谈理想讲道理」将再次不受用,但结合数据分析,将会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
继续阅读“如何「设计驱动」”